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商务部纪检监察组

首页>案例选登

来源: 类型:

朱元璋铁腕治贪吏
提起朱元璋,人们往往会想起这位大明朝开国皇帝要饭当和尚、诛功臣、兴文字狱、豢养锦衣卫等等不光彩之事来。其实,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,朱元璋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,且不论他自蓬蒿间起兵造反,削张士诚,除陈友谅,征方国珍,荡平群雄,励精图治,创建大明朝,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推上顶峰,单说他察古今之吏治,以帝王之身廉洁自律,雷厉风行,铁腕肃贪就令今人感叹不已。

                 严律己,一生拒奢华

 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,自小养成吃苦的习惯,虽然后来坐了皇位,但他深知奢侈之风不可开,故对自己要求一直很严格。他一生谨言慎行,很少接近娱乐歌舞,不看戏听曲,更无酣酒夜饮的习惯。惟一的嗜好就是下棋,以此调节过重的脑力劳动。他不款待群臣,也不设宴席,就是设宴席也极其简朴。1368年,朱元璋经过十七年征战,终于登上皇帝宝座后,设宴款待开国元勋,这是多么高规格的酒宴,但每人席上也只有一碟炒猪肉、一碗炖山羊肉、几样蔬菜、一壶水酒而已。

  他平时生活简朴,皇宫没有画梁雕栋,也从不种植奇花异草,倒是在空闲之地皆种瓜豆,也花红果绿、郁郁葱葱的。他一日三餐十分平常,大多是一碗玉米粥,几个窝窝头或米饭,再加上点辛辣荤菜(一碟生大蒜是每餐必备的),一般没有大鱼大肉,也从不上山珍海味。一直到年老身体不行时,这种简朴生活才稍有改变。一次,浙江金华府向他上供一袋香米,他觉得十分好吃,但怕扰民,仅吃一餐,剩下便如数退还,申斥不得再上供。但后来他念念不忘这顿香米饭,就叫人从金华弄来稻种,让内臣在皇家苑林开出十几亩水田,自己亲自动手春插秋收。这样,才算解决了馋香米饭的问题。

  朱元璋对嫔妃、子女要求也很严格,他说:"珠玉不是宝,节俭才是宝。"要求他们饮食要粗茶淡饭,可口即行;衣服未穿破不得丢弃;制衣剩下的布料也不准丢弃,要将其拼接成百纳被或百纳衣,施舍给老弱孤寡……。因此,他在世时,亲属没有敢铺张浪费,骄横奢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扬清风,真情慰廉吏

  朱元璋肃贪亲廉,对廉吏他是不吝赏赐的。一次,他着便服到弘文馆学士罗复仁家去私访,恰逢罗复仁正站在一张折了一条腿的木梯上填补一块剥落的粉壁,见皇上驾到,腿一哆嗦,从梯上摔了下来。朱元璋素知罗为人清廉,刚直不阿,环视一下他那破破烂烂的房子,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,再见他老妻身上,补丁打补丁的衣服,连忙挟起他,感慨地说:"老实罗'啊,你不用再修房子了,朕就赏你一套新住宅吧。"回宫即赐给他一套大宅院,另加黄金百两。洪武三年,河南嵩县刘典史人京朝觐。朱元璋见他衣服破旧,掀起朝袍一看,里面衣服补丁打补丁,甚为感动,赐他坐在自己身边说话。待他人一走,立郎派官员去调查他的廉洁情况,经查,此人为官十分清廉,家中负担很重,故入不敷出。朱元璋立即赏他银两布帛,并加官晋级。对于廉吏,朱元璋不仅恩赐,还专命鼓乐为他们开道,在家乡为其建牌立碑,使他们光宗耀祖,远近驰名。廉吏即使在其他方面犯了罪,他也往往因此网开一面,从轻或免于处罚他们,以教育他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修条法,狠心治贪官

  朱元璋登基不久,官场腐败之风渐起,到洪武六年(1373年),官吏贪赃枉法、官逼民反之事时有发生。朱元璋知道,如果不严惩贪吏,大明江山就会动摇。因此,他亲自主持修订《大明律》、制《大诰》,加大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,其手段之严酷,态度之坚决,前无古人。如《大明律》规定,受财枉法者,一贯以下杖七十,每五贯加一等,八十贯则处以绞刑。受财不枉法,一贯以下杖六十,每五贯加一等,至一百二十贯杖一百,流放三千里,后改为受四十贯就流放。
贪赃钞六十两以上官吏,均处以枭首示众,并剥皮食草等等。

  在他的严厉打击下,一颗颗贪官人头落地,一个个污吏被流放,当时,仅发往朱元璋老家凤阳种田的官吏就达上万人。

  为对付官场腐败,朱元璋可谓挖空心思,尽其想象,出新招狠招治贪,其用刑手段之残忍,令人发指。如剥皮食草、凌迟、刷洗、枭令,还有什么"秤竿"、"抽肠"、"断舌"、"挑筋"等等酷刑,让人毛骨悚然,惨不忍睹。朱元璋就是想用严酷的刑罚来吓退官吏的贪婪。

                  重教化,亲手编“要录”

  朱元璋并非不教而诛,他一直注重对官吏进行廉洁教化。登基伊始,他就谆谆告诫官吏:"现天下刚定,百姓财力乏困,比如初飞之鸟不能拔其羽毛。""关键是要让百姓安养生息,只有廉洁的人才能约束自己让利他人,贪婪者必剥削他人而肥自己,尔等千万警惕啊!"他还屡次召集群臣说道:"朕过去在民间,曾见到县官儒生们多因阔而废事,当胥吏的多因奸诈而弄法,导致百姓无法生存。""贪赃枉法之弊不除,要想成善政,那是万万不能的。卿等要体察朕言:若守己廉而奉公,有如人行坦途,从容自在;如贪赃枉法有如在荆棘丛中穿行,寸步难行,纵使能侥幸逃出,也会体无完肤,卿等切切牢记。"为唤醒官吏的良心,他还把农民的痛苦编成一本书,叫《醒贪简要录》,赐给官吏,人手一册。书中记载大小文武官员的品级、俸禄,折合稻谷多少,再折合成平均亩产多少,农民需种多少亩田才能产出,以及农民种田的种种辛苦状,令所有官吏熟读。他在序中写道:"四民之中土最贵,民最苦,最苦者是什么哩?每当春耕之时,鸡鸣而起,驱牛柄犁而耕。禾苗即种,又要耕耨,炎天赤日,形体憔悴。等到秋收,交官之外,所剩无几,要是遇上水灾虫灾,则全家遑遑,毫无希望。今居官者不念民苦,甚至有刻剥而虐待他们的人,真是太没有心肝了。今颁书于中外,望做官的懂得体恤吾民!"其言词切切,用心良苦,可见一斑。
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不徇私,秉公杀皇亲

  朱元璋惟一的亲侄、义子朱文正,官至大都督,跟随他南征北战数十年,并为其建国登基立下盖世功勋。在镇守江西期间,因骄奢淫逸,强聘民间未婚女子陪睡,被人告发。朱元璋闻讯后大怒,立即召回问罪,虽然马皇后亲自求情,朱元璋仍然将其一撤到底,放黜凤阳守陵,后因逃跑,朱元璋将其处死。广开言路,支持百姓"民告官"朱元璋深知官场官官相护的黑暗,为了使下言能上达,民苦能尽知,他广开言路,在午门外设立"鸣冤鼓",民间若有冤屈,在地方无法讨个公道,就可以此击鼓鸣冤,向他直接申诉,他亲自审理过问案情。朱元璋打破只有大员才能上早朝的规矩,规定不论朝廷官员品级、隶属,均可参加早朝,上殿言事,有隐情还可单独召见。为打消老百姓怕举报遭报复的心态,他破天荒地准许百姓密封奏事,直接向他上奏。朱元璋还对各级握有实权的司吏进行监视,校检一旦发现官员有贪赃枉法等问题即可随时上奏,哪怕是深更半夜,朱元璋闻讯也立即起来接见。因此,有的贪官晚上受贿,第二天早晨就遭到查办,动作神速,让人咋舌。避远离京师的穷山绝塞之地,郡县之官也悚心震胆,不敢稍有放肆,以免被人举报而遭制裁。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,由于他始终把官吏廉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,铁腕肃贪,雷厉风行,一抓到底,故明朝初期官场风气为之一新,百姓乐业,河清海晏,官扰民事件十分罕见。就是那些被诛及流放贪吏,也大多赃数不过百十贯钞而已,没有什么"巨贪",也少见"窝鼠",倒是廉吏清官随处可见。清廉之风一直延续到明朝仁宗宣德年间,吏治清朗达百余年。(纪检监察局,10月24日)

查看更多意见

单位名称
姓名
手机号码
意见分类

发表意见建议
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?
智能问答